1960年5月9日13時45分,山西大同礦務局老白東礦15號井口噴出劇烈的濃煙和火焰,井口及周邊的建筑物全部被摧垮,井架上的打鐘房在頃刻之間燃起了大火,隨后,16號井口也噴出濃煙,劇烈的沖擊讓井上和井下一片狼藉,建筑物設備倒塌,機器停止運行,當時井下共有905名干部和工人下落不明。事故發生后,工人們的親屬朝著井口狂奔而去,人們悲痛欲絕,一聲聲悲愴的哭喊聲、求救聲驚天動地。
在事故發生之后,救援隊伍救護隊員很快趕到了現場,中國人們解放軍一千多名指戰員和多個礦務局的救護隊員也到達了大同。當天,毛主席聽取了匯報,當晚11點多,周總理進一步了解情況后指示救災小組不惜一切代價,毀礦保人。在經過14天的搶救之后,此次事故共造成684人遇難,其中有110人在井底現場爆炸著火后被焚毀。相關報告指出,此次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老白洞礦煤塵明火、通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隱患,這是因生產指揮中嚴重忽視安全鎖導致的重大責任事故,是中外采礦史上最大的慘案。
尤其可見,當時的年代確實是安全意識薄弱,安全措施落后,管理不到位,所以造成煤礦安全事故頻頻發生,現如今煤礦安全問題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仍沒從根本上杜絕瓦斯煤塵爆炸事故,煤礦井下自動隔爆裝置的投入應用,填補了利用純機械結構抑制瓦斯煤塵爆炸這一科技領城的空白,裝置本身無任何安全隱患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護了井下人員和設備的安全。
目前,我國煤礦井下隔離和抑制瓦斯煤塵爆炸的方法一般采用在巷道支架上吊掛隔爆水袋。這種采用隔爆水袋進行阻燃防爆的方式有效性差,原因在于此種方法滅火介質的噴出距離僅為3-5米,滅火介質的懸浮時間為0.16秒,啟動時間150毫秒,存在啟動時間長、滅火介質噴出范圍小、懸浮時間短的缺點。在面對煤礦井下爆炸時,時間就是生命,因此需要研發一種可快速的實現滅火介質有效噴發從而達到阻燃隔爆目的的裝置。因此提出一種改進,以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通過觸發機構外置,觸發機構設置在噴發儲粉倉和高壓儲氣倉的外側,不占用噴發儲粉倉的空間,提高了噴發儲粉倉的空間利用率,可容納更大體積的滅火材料。同時觸發機構設置在外側,便于后期維護,提高維修效率,便于對隔爆裝置的有效性進行檢查。改進了爆炸沖擊波傳播方向、活塞桿移動方向和滅火粉噴出方向一致,減小了高壓氣體的壓力損失,提高了高壓氣體的利用率;通過活塞與活塞套筒實現未發生爆炸時對高壓氣體的封堵,在爆炸發生后,通過活塞移出活塞孔實現對高壓氣體的釋放,同時利用活塞對高壓氣體進行分散,提高對滅火粉的噴出效果,使滅火粉在更短時間內布滿巷道。
該產品的研制成功,對提升煤礦的安全科技水平、降低瓦斯煤塵爆炸危害、避免國家不計代價的搶險投入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