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8日17時55分,在平頂山礦務局龍山廟礦山翼盤口區配風港口發生了瓦斯爆炸。事故發生之前,前西翼第二盤區的1416采面因處理順槽積水而停產,其中120配風巷的開關出現問題,多位工人進行了修理,在事故發生時工人們還在120配風巷工作。劇烈的爆炸聲伴著濃烈的煙火噴涌而出,爆炸后的巨大沖擊力讓井下的設備移動坍塌。事故發生后,由市委直接領導,市委書記處書記、礦務局局長等人組織了搶救指揮部,就會對多次進入巷道內進行搶救工作,此次事故的原因主要有通風管理混亂,導致瓦斯大量積聚,瓦斯煤塵管理混亂,放炮前后不檢查瓦斯,電氣設備管理不嚴,沒有認真貫徹執行安全方面的指示,事故共造成187人死亡,36人受傷。
回顧歷史讓我們觸目驚心,瓦斯作為煤礦行業的頭號殺手,一直威脅著煤礦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雖然當今瓦斯防治技術煥然一新,但仍沒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一直以來各大煤礦井下預防瓦斯煤塵爆炸用的是隔爆水袋,傳統隔爆水袋無論從噴出距離、裝置啟動時間、介質懸浮時間、隔爆介質、隔爆效果、吊掛方式、維護等方面都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和弊端,自動隔爆裝置采用錨桿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巷道頂板上方,并根據巷道情況選擇布置的布置方式、安裝數量等,其噴出距離是傳統隔爆水袋的10倍,裝置啟動時間是隔爆水袋的18倍,可在爆炸未到達壓力峰值前啟動裝置,并抑制爆炸,370-390s3的介質懸浮時間是隔爆水袋的2000多倍,所以有足夠時間等待火焰到來并撲滅火焰,隔爆介質也從傳統的水變成消焰劑,性能高效,單位質量的滅火效能是水的40倍,是鹵代烷的6倍。傳統隔爆水袋無論從隔爆效果還是安全環保等方面均滿足不了煤礦井下的人身財產安全,所以研發自動隔爆裝置對提升煤礦的安全科技水平、降低瓦斯煤塵爆炸危害、避免國家不計代價的搶險投入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促進我公司自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