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屯蘭煤礦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78人遇難,該事故至今,我仍記憶猶新,時常想起。 屯蘭煤礦年產能力500萬噸,是山西焦煤集團公司的品牌礦井和窗口單位。從2004年以來一直保持了百萬噸死亡率為零的紀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進步。屯蘭采用的是國內一流的智能化設備,在國內一流的智能化設備中間,有許多是屯蘭的自主知識產權。如果沒有這次礦難,屯蘭儼然是中國“安全礦井”的品牌煤礦。 由以上可以看出屯蘭在設備上的技術優勢,但如此大的一次礦難為什么卻偏偏發生在屯蘭?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既然技術不是問題,那問題便出在管理上。事故原因查明為局部瓦斯爆炸,也證明了這一推測。調查反映出爆炸采區的4個問題:通風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徹底,現場管理不嚴格,安全措施不落實,我們由這幾點展開討論。 首先,麻痹心理。連續多年的百萬噸死亡率為零的生產紀錄,給屯蘭帶來了極大的榮耀,但同時也麻痹了大多數人的危險意識,讓他們越來越輕視松懈,危險評估失誤,導致管理水平下降:管理不到位、不嚴格,危險源治理不徹底,安全措施不落實。 其次,職工冒險行為。正如海爾的總裁張瑞敏曾經說過的一句詼諧的話“訓練一個日本人擦桌子,每星期擦6次,日本人會一直擦下去,而訓練一個中國人擦桌子,剛開始擦6次,過一段時間擦5次,看沒什么問題,會擦4次,3次??最后干脆1次都不擦了??我們在趨利、省能等負面心理的影響下,嘗試放松自己的安全行為要求,又由于事故發生的機率并不是太大, 便會多次重復加強不安全行為。